佛教临济宗龙华派斋教斋门新约龙华佛教圣国山保安堂

佛经    佛经中浅钞    佛法文章

 

回首页 回在家菩萨传首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打印本页

 

罗因在家菩萨──祈经第一

 

  壹介绍启请第一的郁伽长者在家菩萨,第二位介绍罗因优婆塞善好僧的祈经德行。

  无所得恭钞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的部份经文──

  复次,有四天下世界 如梵天形像──被服而为说法.彼世界如来不出家除须发,复次,有如释提桓因形体被服而为说法;或如日天王形体被服而为说法;或复如遮迦越王形体被服而为说法.如是.比

  目连  于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如一切人之所愿.而为说法。如是比无央数。

  无所得恭钞舍利弗问经的部份经文──

  舍利弗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令诸天人恭敬奉持;或闻传闻或行不行.云何名行法者?云何名不行法者

  佛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众生,作如是问,谛,听,谛听.吾为汝说,夫行法者有闻而持有传闻而持皆名曰僧。

  无所得恭钞惟日杂难经的部份经文──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

  无所得恭钞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禅之姓

   儒生甲看到罗因,有些面熟,问说:「请教您,您是山东莱州府即墨县牢山的罗因?或是江西的罗孟浩,幼即天资聪慧,为官清廉,中年辞官而信佛的那一位?」。

  这种直接又敏感的疑问,只好回答:

  「罗孟浩,幼即聪明,进士出身,为官清廉,中年辞官而信佛。您看看,我像吗?」。

  「每一位众生的每一次意念言行运用,必定遭遇两种状况,若跟随色声香味触而容易起贪欲造杀盗淫妄等罪,若奉行清净本性运用色声香味触法自觉觉他及自利利他而能造一切善及安宁生活。

  罗因或罗孟浩都是某人此世的代名词,是生灭法和可运用为禅机的方便法。

  若我是罗孟浩,被称为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才高六斗,我若写一句,很可能造成某些人要读很多很多佛经并且要融会贯通,而才能正确的解说?」。

  无所得恭钞金刚心总持论.王舍城论第三十五的部份论文──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王舍城?

  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穽坑,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王,一体家邦;性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行道,死者无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六门警慎,六贼不起,在内六臣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无道、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门不关、六贼乱起,攻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故名王舍城也。

  「众生心性本净及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称为罗。因为每一位众生都是从清净自性产生每一次的意念言行运用,对每一次的意念言行而言,清净本性是名罗。

  人若遭遇华屋、美女、财宝等而起追求,那时候的心相可以称为罗欲火或罗欲财?」。

  「无所得一行大般涅盘经佛法,正因佛性及缘因菩提,所以姓罗名因。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菩萨字『无所有』。所以啊!字是名清。」。

  「如来智慧德相是名山,也称为灵山。每一次遭遇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我都努力的不碰任何恶,然后以清净本性奉佛经律论及戒定慧菩提愿行而称为山东。

  无所得恭钞长阿含经,游行经中的部份经文──『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莱,有多种解;田地休而不耕是名莱,莱芜是名野草,莱菔是名萝卜,莱山产檀香木及造纸的楮树。若自心田地休贪嗔而不耕野草,即是诸恶莫作的善莱。若长了野草而可能长夜烦恼痛苦的苦莱

  杂阿含经。佛告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可知奉行佛语自洲是名州。

  府是办公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场所,已经讲说佛法莱州府,现在讲说即墨县的佛法。

  无为法自心心性本净奉行如来智慧德相是名即;运用有为法、世间法、生灭法能自觉利他是名墨。

  在天人师佛之下,在大菩萨之下,而在辟支及声闻罗汉之上的菩萨弘法范围是名『县』。

  现在的意念言行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唯一佛乘、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自心菩提心性本净,未来也是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唯一佛乘、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自心菩提心性本净,未来世世也都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唯一佛乘、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世世自心菩提心性本净,是名牢山。」。

 

二、罪业消灭

  儒生甲又问说:

  「目前的难题,就是朝廷下旨要各宗教合一,怎么弄呢?」。

  斋友听了,立刻说:

  无所得恭钞恭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报恩品第二之上的部份经文──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余众生说人天教,令得人天安乐妙果。」。

  道士听了,问:「强迫释道儒合为一,怎么弄?」。

  清信士说:「妙法莲华经。依经依律依法实行戒定慧菩提愿行弘扬佛法譬名道。实行佛道是名儒,就是佛道儒,明朝的帝王高兴了,就懒得找碴了。」。

  儒生甲问:「可有贴切的?」。

  「六度集经卷八、明度,释迦牟尼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有一世的姓名叫儒童。

  六度集经卷第三、布施度,释迦牟尼佛于过去某一世曾为儒士,信佛。大乘经典也有儒的名词,所以很容易解决皇帝下旨的考题。」。

  有一位旁听者,很不高兴的说:

  「朱元璋年轻时,常没饭吃,为了不饿肚子.而去佛寺当沙弥出家人,然后又去从军,由于某宗教成立香军.帮朱元璋打下江山。朱元璋当上帝王,找了种种借口而诛杀功臣。据说只有少数开国功臣没有被诛杀。那个臭头的心机手段太狠了。」。

  另一位听众说:

  「朱元璋曾经当佛教的沙弥出家人,害怕佛教产生第二位朱元璋争帝位,因此规定年龄必须满四十岁才可当比丘比丘尼出家人、寺庙盖大了而捉主持入牢狱、故意叫比丘比丘尼出家人穿明朝皇制的圆领衫而迫比丘比丘尼毁佛法戒律及未穿佛制露出右肩袈裟…。」。

  斋友问:「道教的大师!皇帝怎么对待你们?儒家的大师!皇帝待你们如何?」。

  只见各宗教人士齐声说:「那些朱头朱脑的人,因为担心皇位被别人坐了,所以我们都是年年难过,关关就过。」。

  第一位旁听者又说:「常被借口所害而入狱称为关关就过。」。

  「朱元璋以香军得皇位,所以特别猜忌在家的宗派。常常藉『莫须有』的罪名消灭在家宗派,甚至借口某寺庙的书含有不敬词句.而就下旨,说是邪教的消灭该宗派全部的寺庙,可能几十所或几百所。

  「明朝锦衣卫虐杀官吏及平民,手段都很残酷。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下旨儒家是×教,魏太武帝及后周武帝及唐武宗都曾毁佛教寺庙经书而也下旨栽赃佛教是×教,欧洲的内麻皇帝也曾经禁止天主教及基督教而称之为×教,…」。

  说到最后,几乎是每一种宗教宗派都曾被帝王禁止传教和诬指为邪教。

  「罗因!你被莫须有的关入牢房时,怎么生活?」。

  「观想如来清净禅,就能消灭重罪业。」。

  「儒师!你被『大不敬』罪名侍候时,在牢房中,痛吗?」。

  「就是念大学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道师!你呢?」。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清信士说:

  「我若被人轻贱,常常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份经文。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五步六册和五部六册

  优婆塞善好僧说:

  「纵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道士问说:

  「官方对你写的五部六册很有意见,你如何说?」。

  罗因清信士说:

  「天人师佛佛旨令在家菩萨依佛经依律依佛论,依法编写「五步六册总传承本」及「五部六册太空传承考试本」及各种弘扬佛法文章。五步六册以循还问答方式弘扬佛法。至于五部六册是考试本,所以没有循还发问,册文或诗颂,还包含辨正题、是非题、删错字题、填充题、问答题、词句调整题、愿行题。

  例如:考试本中,写『修行要达诸佛不到之处』。你们认为如何?」。

  「啊!」,很多人都惊呼出声。

  道士说:「必定的!你会被骂的很惨。」。

  旁听乙说:「官吏会说你自大,不会佛法,欺骗良民,然后栽赃的关你入狱,或禁止你弘扬佛法。」。

  净信善好僧说:「那些穿皇制圆领衫的破戒比丘,会狂骂你是自认为比佛还行。他们的口水和污墨会多到像水灾的滚滚洪流,让你大叹弘法困难。」。

  罗因说:「修行要达诸佛不到之处,这是填充题;修行要达诸佛的不到根本无明之处,修行要达诸佛的不到贪嗔痴处,因为诸佛没有贪嗔痴。

  道师!儒师!各位的看法呢?」。

  「当然了!道行要达圣人李耳的不到贪嗔痴处。」。

  「正行要达至圣先师孔子的不到贪嗔痴处,德行要达亚圣孟子的不到贪嗔痴处。」。

  儒士又说:

  「官吏说你写的五部六册词句常常俗俚不经、败俗伤化。某些官养的贱等破戒比丘说你不懂无为法而假装懂,又抄一些佛经词句来骗人。」。

  斋友回答: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无所得恭钞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序品第一的部份经文──

  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依俗说法示第一义.皆是观音大悲应化。

  「儒士!你的故乡,有几个人读过书?」。

  「大约五至十人曾读书,能写简单的文字;至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就少有人读过了。」。

  「那就是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没有读过书的人,若教没有读过书的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阿含经…,他们会听懂吗?」。

  「对于未曾读书识字的人,若能听佛经而懂波罗蜜,可能性很低。大多数人听到般若、波罗蜜多、观自在、五阴、五蕴、六尘、空相、不生、不灭、究竟、涅盘、庄严、即非佛土…,因为听不懂而不想听。」。

  「儒士!若你想教目不识丁的人闻思修佛法,用什么方法?」。

  「只能以他们生活中,所见到所接触.所应用的事物及感受.而启发理解佛法,然后愿意趣行佛法」。

  此时,罗因问说:「若还要合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余众生说人天教,令得人天安乐妙果。』。儒士!您将如何编写?」。

  儒士、道士、斋友.旁听还在思考如何回答时,罗因又说:

  「悉达多太子到城外郊游时,经过东城门、南城门、西城门、北城门,看到生病而痛苦的人、死去的人、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比丘出家人…等,亲见众生之老、病、死、苦的后患无穷,以及离欲而能安乐生活。

  之后,悉达多太子到荒野苦行六年,发现苦行并不能成佛及解决种种烦恼及苦楚,所以不再苦行了。

  喝了羊乳之后,走到河内洗澡,然后到大树下坐好,看夜间的天空,一颗流星划出一条白光,消失了,直接触心,观看自心清净心性的运用,证无上正等正觉及无余涅盘,成为天人师佛;此时思考如何将清净心性运用尘物自觉觉他及自利利他的法则教导众生而让众生世世念念都远离三有四流生死大海,经过四十九天的思考计划及说法给在家菩萨等听而确定十二部经典,广度五乘众生。

  因为众生于平常生活中,最容易看见和接触的是天、地、日、月、父、母、兄弟亲友、山、川、风、云、雨、水、热、冷、饥、胀、病、苦、生、死、花、木、钱、财、贫、富、尊、卑…等,及遭遇苦受、或乐受的失去,或怨憎会增加新的痛苦…等。

  以释迦牟尼佛实行戒定慧的经验,消除无明烦恼痛苦,众生生活中而最容易看见及接触的痛苦题材,依经依律依法的合编五步六册总传承本及五部六册太空传承考试本,启发众生不作诸恶,众善奉行;菩提心性本净.自心菩提心性本净。」。

  此时,净信善好僧问:

  「五部六册的架构呢?」。

  罗因回答:

  「众生自性本净,发菩提心.世世菩提愿行而心性本净,一行摩诃般若波罗蜜.六度万行,天人师佛广度众生。

  众生遭遇尘境时,运用阴、蕴、根的生活,称为自然。所以凡夫众生是时善而又时恶。因此启发众生奉行佛法。

  凡夫遇尘境尘缘时,而想离苦而得人天安乐,是名人天乘。

  凡夫遇尘缘时想离苦而得声闻安乐,是声闻乘。声闻乘有二种涅盘,一种是未发菩提心的涅盘而古代不了义的译为有余涅盘,二是有发菩提心的涅盘而称为无余涅盘。

  无余涅盘:天人师佛之无余涅盘,菩萨之无余涅盘,声闻罗汉之无余涅盘。

  众生发菩提心,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名菩萨;菩萨分为五十二种智慧果位菩萨;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自心三宝、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萨是名地上菩萨。

  无所得奉行自心三宝、般若波罗蜜、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名唯一佛乘的菩萨。

  清净心王看尘境出现,知色声香味触等之成住坏空,意之生住异灭,因此自心不住于外、也不住于内,也不住于中;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空,空有佛所用的空、唯一佛乘的空、最上乘的空、大乘之空、辟支佛之空、及声闻乘之空。无所得恭读恭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的部份经文.『日夜能观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空的施行次序最少大约一百。

  一切恶都不作是名禅,一切善奉行是名禅,也称为路。

  清净心王是名无,一行以一切恶都不做及一切善奉行的运用有为法、世间法、生灭法、六根、五阴、六入、十二入、五蕴、菩提愿行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无所得恭读恭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的部份经文──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诸善男子 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若欲为佗广分别,无智人中勿宣说」

  旁听者说:「能够更详细说吗?」。

  罗因说:「无明.贪嗔痴尘境称为有。自心菩提心性本净是名『无』。自心菩提心性本净具足佛圆满智慧,世世念念发菩提心是名『无有』。实包含大乘之实,及辟支声闻之实,实、实相、空、空心、空身、空相、空性。」。

  道士说:「若被蚊子叮呢?」。

  斋友说:

  「被蚊子叮?蚊子在身上.叮人时,人的身体产生触的感觉而将触的感觉信息传到色阴,再变为受阴而知痒痛,若想阴对痒痛产生贪嗔而称为造罪,若想阴奉行佛法、知痒痛属无常变易.空而没有嗔,又想到蚊子属害虫可能传布疟疾或登革热病而拍死蚊子,这是以世间善心造杀生罪,其罪轻而也须持咒忏悔及消灭罪业。

 

四、智慧

  旁听甲说:「五部六册,怎么读,都不懂。」。

  斋友说:「五部六册是太空考试本,应奉行长阿含经、游行经中的经文作思考、分析、判断、计划,再以合于佛法经律论的心理言行表达,弘扬佛法经律论。」。

  斋友无所得恭读恭钞长阿含经、游行经的部份经文弘法。

  「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

  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听法之后,道士说:

  「太困难了。这种启发众生信佛信佛法的方式,必须知行甚深佛法和记住大量佛经佛律佛论,然后还须熟知其它宗教的典籍法要、社会百姓的风俗习俗,并且通晓文字的各种含义实义;有如此程度的人,就是一位菩萨就是一部经典宝库。」。

  清信女说:「是写几句?还是写一本书?」。

  斋友说:「很多著作。还有科仪的天经、太阳经、太阴经………,很多本。将篇名、卷名、章名、次第名等都删去,再将册文增多一些,就成为厚厚的一本五部六册考试本了。到目前为止,能大榜及第的人是少数。」。

  儒士说:「没有篇名、卷名、章名、次第名?这种考试太深了,几乎大部份的人都猜不到,更让那些想害你的人借口你只会写一些俗俚词句和抄一些佛经。」。

  斋友说:

  「请问你,儒士!参加科举考试时,考官会告诉你,考题出自十三经的某经某章吗?」。

  清信士说:

  「现在知──佛弟子于说法时或写文章时,应依佛法、依经、依律而说写,你依佛经依佛法.依佛律而说写,这是对的。那些谤骂者就是谤佛。那么,请您将运用俗俚词句写的册文先做讲说。您要依佛经、依律、依法!让我服气!」。

  罗因说:「可以或不可以只讲关键处,避免一字一字说?」。

  「儒士说你像一部活字典,很想以最困难的方式考你。」。

  斋友说:

  「让小牌说,若不够,再由大牌讲说。」。

  「五部六册考试本。

  夫苦 行悟道 卷者 乃十三年参道行脚也」。

  「五步六册总传承本。

  进根

  夫苦 行悟道 卷者 乃十三年参道行脚也」。

  「众生都具足心性本净的能力。

  调御大丈夫、医生丈夫、教师夫子、正妻夫人、官吏士大夫、余夫、农夫、民夫、丈夫…等等,时时刻会遭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行苦、苦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是为夫苦。

  此时,要记得避免再造任何新的苦。

  意行、口行、身行都是无常的运用。

  知晓般若波罗蜜;并且奉行般若波罗蜜名为悟。

  人天乘、声闻乘、辟支乘、大乘、唯一佛乘都称为道。

  众生依经依律依法.奉行戒定慧、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心性本净是名卷。众生心性本净的奉行戒定慧、般若波罗蜜、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名舒。卷舒代表空有不二之运用。

  乃──即是或于是,此篇是精进根,可以说为『于是精进』。

  十代表佛十力、菩萨十力。

  三代表过现未来心不可得。

  年代表每一次的圆满成就,例如地球绕太阳一周而称为一年,五谷丰收而称为丰年。

  参代表临济三关:现在奉行佛法与弘扬佛法,未来奉行佛法与弘扬佛法,未来世世奉行佛法与弘扬佛法。

  道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道。

  行,脚;也。行就是代表:意行、身行、实行、品行、菩提行、口行、奉行、行家、行云流水、行列………等,脚代表事物的基部、足、步行的能耐是脚力、足行走是脚步、古人的善行称为脚步、立场也称为脚步、书页之附注称为注脚、脚色…等,亦表决断、嘱咐…等。」。

  「道士!十三年就是奉行十波罗蜜(十),而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无所得(三),能成就菩提愿行的丰年(年)。」。

  「净信善好僧!若不够详细,我可以再加上四谛、三十七道品、十波罗蜜,那时候………。」。

  「可以说十天、都说不完。」。

  「儒士!那些人谤骂五部六册写俗俚词句。您看呢?」。

  「他们是不懂而谤骂为俗俚词句。」。

  此时,旁听者说:

  「行脚也,是不是奉行(行)佛经律论,学佛的脚步(步)和嘱咐(也)?是不是自己有菩提愿行(行),这是菩萨的脚本(脚),应决断的行动(也)?是不是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的善行(行)脚步(脚)要决断(也)?……?」。

  「对!你很有智根,再来就看慧根了。」。

 

五、是诸佛教

  儒士说:

  「你如何教导?」。

  「每一位众生于同一时间内,可能具有多种身份,人民、男人或女人、夫或妻、宗教徒、父或母、子或女、事业主或员工…。」。

  旁听者问道士:「你现在有几种身份?」。

  道士回答:「明国人、男人、道士、爸爸的儿子、女儿的父亲、学生的教师…。」。

  斋友说:

  「觉知和分辨,客尘的处理,自觉利他的运用,非色对待。人听到他人的发问,声音和内容到达耳朵、耳根、色阴、产生感受、想、行、识,若没有恶,而就是完成了第一个程序。

  意念本无客尘;若逢尘境而产生忆想、创造、计划、思考、分析、决策、行动、记忆,都没有使用诸恶,就是完成了第三个程序。

  对过去没有追忆杂忆妄想,现在无妄想妄念,对未来也没有杂念妄想,完成了第四。

  此后,若发愿而愿世世奉行本性智能行为能力的菩提生活方式,是菩萨的生活。

  无所得恭钞恭读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第四的部份经文,『菩萨发心已,胜一切声闻、缘觉。憍尸迦.无有能胜于菩萨者,唯除如来,何以故  从于菩萨出生如来。从于如来出生一切声闻缘觉。』。

  可知若观看自己本性运作,恭读佛经.依经依律依法,实行闻思修戒定慧,这是佛教临济宗无为教众生善行而可发菩提心一行六度万行成为天人师佛广度众生的弘法方式。

  是教菩萨法的基本方式,能扩及十波罗蜜和成为天人师佛广度众生,也是让百分之九十那些未识字者能成为善逝的最大最有效教育方式。」。

  但是明朝帝王视各宗教人士都可能再出第二位朱元璋或香军,便以帝王专制政权迫害各宗教,强逼佛、道、儒、神明等合而为一种宗教,让各宗教的信仰者互斗而无暇争帝位;造成佛弟子不能用佛教名义,道教不能用道教名义,儒家学子不能用儒家名义,对于佛教、道教、儒家、神明…等的全部各宗派人士是极大伤害和痛苦。

  佛教临济宗无为教被明朝帝王弄成『无为教』,因此被世人误会为新的宗教或神秘宗教。佛、道、儒、神明…等的各宗派也被增胖而被称为红教、白教、玄真教、谷神教、黄阳教……。教导被增胖为宗教。」。

  「正法明如来知众生被迫害,因此邀请圣人李耳、至圣先师孔子、忉利天帝、神明…等共商因应。天人师佛、圣人李耳、至圣先师孔子、天公都同意共同成立佛、道、儒、天公的联合救助众生系统而救助众生。佛教以佛经律论之经文或名词作因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经文、本生经之儒,……等,以佛道儒及三教共一家等词句让那些宠者有些面子而不再以更苛酷的迫害残杀佛弟子。」。

  「你们如何应付?」。

  「吾道一以贯之。给那些宠者一些面子,避免逢苦而再次的焚书坑儒。」。

  「第二十二章,抱一为天下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给那些宠者一些面子,避免造成再次的毁道行为。

  然后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启发帝王让各宗教各宗派各自向善成长。」。

  「儒士!道士!五部六册考试本具无为法吗?」。

  「很多。夫苦 行悟道 卷者 乃十三年参道行脚也」。

  「听了大乘佛法讲说,种种佛法程序,讲的很仔细了。」。

  「要不要说它三千个次序?」。

  「讲俗俚词句示第一义的佛法吧。」。

 

六、启发觉悟

  一行无为法的人,一切言行,只有程度的深浅或义理层次的宽广,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些并不是破戒比丘、魔比丘和帝官所能懂的。

  于是,罗因说:

  「前文说的是进根,现在说念根吧。」。

  「五步六册的册文。

  念根

  倚托

  天 地覆载 父母生身」

  「五部六册考试本的册文是:

  倚托

  天 地覆载 父母生身」。

  斋友说:

  「让我说吧。若是义理深广的册文,才由罗因和尚说」。

  「五步六册此处册文的提示是念根,而五部六册没有提示。」。

  「要思考及思念达成不造恶,要思念诸善奉行,并且念念菩提愿行,是大乘念根的义意。」。

  「倚托。倚的含义是倚靠,依样,依次,依从,依据,依归,依法办理,依然故我,无依;四依是依法而不依人,依义而不依语,依智而不依识,依了义经而不依不了义经。

  托的含义是托捧、托举、托运、托盘、托垫、托生。

  所以啊!倚与托是可以启发──于生活所接触事物而观知本性之运作及思考、分析、判断、忆想、决策、行为…等。例.如念根之念,要以何为依据?以本性为依据。托举什么?不做任何恶。要以何为依归?以本性作三自归。什么是托盘和托举什么?戒.持戒是托盘,佛性是托盘,托举菩提、涅盘   
  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而身心安乐。 托运,以佛性之意念言行托运无量众生清净生活。如何知恶而避免造罪?知道苦受及造成苦的原因而息灭苦因及息灭苦果。什么是依样?天地覆载…。」

  「你真的会三乘佛法。五部六册的任何册文,到了你的脑中,你就能以世间法、教导众生实行无为法,再导入诸乘。唯一佛乘、辟支乘、声闻乘、人天乘,都被你全说了;再讲说下去的话,再说一个月,你都还能说。」。

  「那些谤五部六册的人,这下子,全都撞到谤法罪而惨了。」。

  「斋友!何谓依次?何谓依法办理?何者是依然故我?」。

  「天」 地覆载 父母生身。

  「本原具足智慧行为能力是名天或称为自性,本来的智慧行为能力是名天性,过去所造的善报或恶业称为先天,从今起自己不做诸恶也能众善奉行是名后天,天演示善行顺序次序名为天干,天出现太阳而光明普照的启发自觉利他称名天日,天演示日月星系万物名天空,天演示永远善行又能诸恶不做而名为天罡。念天、天道、天机、天象、天堂、天神、天人、天尊、天意、天良、天下、天府、天谴、天公地道、天长地久、天人师、天伦…。」。

  「所以.看到天、太阳、月亮、星星、人、动物、山、川、云、雨、水、农作物,善或恶,景触天空而觉知及分辨,及本性运用清净天性,所以能知天象及天机而不执着先天善恶业,以清净天意运用事物且合天道,才能够避免天灾,因而引导众生以天罡而天伦生活;并且更增进的念天,念天产生五乘善良众生,一是人间善乘,二是天堂的天神天人乘,三是辟支或声闻乘人,四是大乘者,五是最上乘或唯一佛乘者;希望天上人间都是善人。」。

  「若想讲得多又广,必须用很多时日作讲说。所以只以最简单及最简捷的词句,将天作了初步说明。」。

  「请告诉我,那几部佛经说念天?」。

  「增壹阿含经、大般涅盘经。」。

 

七、地怎么产生?

  此时,斋友故意微笑的说:

  「儒士!道士!那些宠臣骂五部六册考试本是俗俚词句。那些破戒比丘宠物骂五部六册考试本是不懂无为而说无为,且说无为是无不为?你们看呢?」。

  「照见本性,实行空三昧,然后观照无,发菩提心,运用无生法忍,才能般若波罗蜜,之后还必须分辨何者是善而随机做适当的自觉觉他及自利利他。」。

  清信士说:

  「五步六册总本或五部六册太空考试本的论文,仔细的分析,好像是以两种方式写作,一是先说佛经而再以人间常见的天地事物启发众生懂本性而发菩提心成为佛之继承者,二是以世人常见的天地事物及悲欢离合而再启发渐入佛法诸乘。」。

  净信善好僧回答:

  「依佛依经依律依法,恭述优婆塞戒经.卷第二、自利利他品第十的部份经文,『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 悋,是名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人天世乐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

  斋友继续说:

  「五步六册及五部六册考试本的册文及诗曰或词曰………等,常以字数三、三、四共十字的文字押韵作诗或词,唱念时,好听又容易懂,这是专门设计给那些不识字的人听而启发奉行十善业及观察本性智慧行为能力之运用,启发众生于未来世能无师自悟而成为天人师佛;也恭钞佛经律论之部份经文或论文等而放于每一篇册文之前、或中间、或最后,启发众生于此世即可信行佛法善业,以本性良好地基及地力而勤于地支,地尽其利的让地产及地物丰富,达到地久天长的妙吉祥生活。」。

  旁听者问:

  「地代表什么?」。

  「无所得恭钞恭读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的部份经文: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此时,斋友问:

  「有没有容易学习的方法,让不识字的人们能消除苦恼?」。

  儒士回答:

  「就是像你们编一些好听又好记的词句歌唱,让不识字的人于工作时、平常时、苦恼时,都能唱一唱,想一想,往好处去,避免做错、避免造罪。」。

 

八、快乐如唱

  此时,旁听者很想听六个字讲说,可是儒士和道士想听那些更平凡的词句而却具足诸乘佛法的说法。

  清信士说:

  「说一些被诬蔑的册文;例如初参一步,再参一步,阿弥陀,念弥陀,四字佛,六字佛。」。

  净信善好僧说:

  「小牌先说。若小牌的实力不够,再由菩萨摩诃萨说。若菩萨摩诃萨的实力还不够圆满,请天人师佛教导指示。」。

  「惧怕无常生死之苦,初参一步;…‥」。

  「无所得恭述法句譬喻经卷第三.安宁品的部份经文──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 无过瞋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

  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言.

  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 
热.瞋恚、惊,怖,色欲、怨 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 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  皆由身兴,欲离世苦当求寂灭   摄心守,正,寂然无想 可得泥洹    
此为最乐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当清信士恭述佛经之部份经文之后,净信善好僧说:

  「佛说法引导众生,也常以世人常遇之苦而令众生观苦和知苦,启发众生肯离苦而愿行最乐?在佛经经文中,是不是也运用世俗的饥、渴、寒、热、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引导众生知身之危害力,启发众生愿行大安?」。

  道士回答说:

  「没办法。我们遇到一个爱烹走狗的家族,特别喜欢借题发挥而残杀功臣。」。

  儒士也说:

  「没办法。我们遇到一个喜爱残杀自家人的家族,叔叔抢了侄儿的位子而当皇帝,他的皇子皇孙大概以为天下人都像其先祖,所以给人民种种苛政、酷刑或残杀。」。

  儒士又说:

  「土皇帝将境内百姓分出等级,妓女是最低级,不守戒律的比丘比丘尼是第八级而与媒婆或产婆同级。」。

  「罗因菩萨!你若是罗孟浩,曾为官清廉而应属于第一级的高级百姓。你若家族是军人家族而属于第二等级的高级百姓。你为何放弃地位及安定生活?

  为何要在土皇帝残苛政权下而弘扬佛法?」。

  「在印度战国时代,众生随时会遇到残杀或饥苦,所以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而于印度各国各地讲说佛法,希望众生离苦而最乐。」。

  「中国的春秋时期,各国互相征伐,百姓也是随时会遇到战乱残杀或逼苦,所以圣人李耳以道德经而希望百姓能知大患,并且执古之道而以御今之有,玄之又玄。

  战国时,兵器发展迅速,战况更猛烈,百姓涂炭,所以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而希望各国王侯息战,让百姓安乐生活。之后,亚圣孟子也发扬儒学。

  佛与圣人都是在人民最苦而想学习离苦之道时,走入人间而讲说离苦之法,以及胜乐之路。」。

  「佛弟子学天人师佛成佛的经验而愿于未来世成为天人师佛广度众生。」。

  「啊?你想身体出家?」。

  「天人师佛有两种外型,一是在家如来佛,二是出家如来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的如来佛。」。

  「正法明如来是在家如来佛,菩提菩提如来也是在家如来。」。

  「无所得恭钞恭述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的部份经文──

  复次.目连!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百拘利四天下世界彼如来随一切,意而为说法。复次,有四天下世界,如梵天形像被服而为说法,彼世界如来不出家除须发。复次,有如释提桓因形体被服而为说法或如日天王形体被服而为说法,或复如遮迦越王形体被服而为说法…。」。

  旁听女高兴的说:

  「在家天人师佛,还有观世音在家菩萨,文殊师利在家菩萨,普贤在家菩萨,大势至在家菩萨,优婆塞善好僧,优婆夷善好僧,都是在家。从此以后,若我的孩子信佛教,也可以闻思修佛法而成为在家的善好僧、在家菩萨,未来世成为在家如来佛。能在家修行,可以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不必担心我或我的孩子必须身体出家当比丘或比丘尼才能修行而造成我家没有后代子嗣的问题,我也不必担心若我的孩子当比丘而毁佛戒的问题。」。

  说到毁佛戒的问题,净信女叹了一口气,接着说:

  「你看看那些比丘、比丘尼,几乎都不肯穿偏袒右肩的斑驳醭染纳衣这种佛制袈裟,他们破坏戒律而不是佛弟子。他们也几乎不肯托乞食而毁戒律,毁具足戒不是佛弟子。

  因为破戒比丘比丘尼不奉行佛经律论及戒定慧,他们还畜财物、喜于恶口、两舌、自赞、毁他、争名…,所以明朝帝王及其臣僚很看不起这些破戒比丘,弄了一件帝制圆领衫给破戒比丘比丘尼穿;当破戒比丘穿了帝制圆领衫这种俗衣裳而成为魔比丘,后果就是极惨。土皇帝及其臣僚还将他们列入风评极差的那些类型,比妓女高一些些。」。

  「被色声香味触牵着走的人,成了土皇帝的宠物,轮诸苦。」。

  「罗因优婆塞善好僧!当年你是不是未穿帝制圆领衫那种混元衣.而被找了借口,关在牢中。」。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未来世当证无上菩提。」。

  清信士说:「那些比丘乞士应奉行佛经律论及戒定慧而将帝制混元衣穿在内,然后外穿佛制偏袒右肩袈裟。」。

  儒士说:「好男人!志向光明远大。」。

 

九、苦边受

  「惧怕无常生死之苦,初参一.步」。

  「每一次心理,从产生、运行、递交、到结束,就是一次心理的变易生死;众生每一世的身体,从出生、茁壮、衰老、到死亡,就是经历一次身体的分段生死;下一次若是生在天界,又是一次身体的分段生死,名为无常。因为心相从产生到觉知;至觉知之时,产生的过程已经结束了而称为虚妄。」。

  「人若对于眼、耳、鼻、舌、身、意、色(身体)、受、想、行、识、色(物质)、声、香、味、触、法产生贪或嗔,会衍生求不得苦、怨憎会增加痛苦、五阴炽盛苦、爱别离苦…,严重的衍生会产生杀盗淫等及六道三涂苦厄。」。

  「人若逢苦而想离苦,最好是不做任何恶,并且能息灭无明及贪瞋痴。然后能奉行菩提心性及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本性是名初。现在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自心三宝、菩提愿行、弘扬佛法,此世之未来也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自心三宝、菩提愿行、弘扬佛法,未来世世也奉行佛经律论、戒定慧、自心三宝、菩提愿行,弘扬佛法是名参。

  『无所得恭述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第五的部份经文──

  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恭听佛经经文,可知一的佛法。

  步他是梵文的音译,步他的了义是佛。

  已经用如来清净禅讲说『惧怕无常生死之初参一

  「愿祝众生世世念念都没有无明而远离诸苦,并且众善奉行,最好能成为天人师步他而广度众生。」。

  这时候,旁听者说:

  「佛是印度话的音译,我们不懂印度话,更不懂义理,很多人因为不懂而排斥。所以请告诉我们,何谓佛?」。

  净信善好僧说:

  「让小牌先说。先说唯一佛乘的门户。」。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心性清净,是名诸佛。」。

  「所以啊!只要佛弟子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性清净,即名诸佛而于此世即可奉行唯一佛乘弘扬佛法。」。

  旁听者又问:

  「请说详细一些。」。

  善好僧说:

  「心性本净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性运用本觉智慧诸法.启发众生也能以本性运用本觉智慧诸法平常生活;而自性本净是名佛,亦名觉。

  追求心外法的众生称为外道而没有觉。」。

  旁听女问:

  「什么是菩提心?」。

  「无所得恭读恭钞法集经卷第三的部份经文──

  空、无相、无愿、无戏论法,名为菩提。………

  于一切法,着我、我所,此非菩提。

  觉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真如,名为菩提。」。

  「发愿世世奉行菩提的平常生活,并且愿于未来世成为天人师佛广度众生,名为发菩提心。」。

  「无所得恭述优婆塞戒经卷第一的部份经文──

  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 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无所无所得恭钞恭述优婆塞戒经卷第一的部份经文──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源,故名为佛。……。」

  旁听者问:

  「习气根源是什么?」。

  「原始无明称为习气根源。若遭遇色声香味触而内心习惯性的产生喜欢或厌恶称为习气。」。

  「无所得恭述优婆塞戒经卷第三、息恶品第十六的部份经文──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

  旁听女听了之后,说:

  「世世发菩提心,才能达到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源,成为佛超越三界。」。

  「那些没有以本性产生意念言行运用的人,即使爱心或可怜他人困苦而布施,因为习气或追求未来的福报,还在三界轮转。」。

  「哇!原本是耕田想种稻或麦,却撒到小稗种子而田里长了杂草?」。

 

十、眼根圆

  净信善好僧说:

  「说法令自己快乐,你们也法喜充满,所以很详细的说。」。

  「五步六册总传承本或是五部六册考试本的册文是活泼运用戒定慧的词句。」。

  『惧怕无常生死之苦 初参一 步 』,最少的程序是三大程序。惧怕无常生死之苦的众生,可以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行、耳行、鼻行、舌行、身行、意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阴、色、声、香、味、触、法、五蕴…等时时正观;所以呢?『观世间一切万物,诸行无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乘众生若不想再造苦厄害自己受苦;必须知道一切万物及诸行无常,就不要追求乐受,也不要对苦受产生强烈排斥及嗔怒,更不可沉迷于世间中。只要不造恶,就是一种自救;遇到病苦或他人加诸之横逆,也是没有怒怨嗔,而就不必饱受苦上加苦的种种苦况。

  若是众生喜当人天乘可以奉行十善。

  若心喜独善其身的众生可以奉行声闻乘。

  若乐于兼善天下的众生可以奉行大乘,并且还可精进唯一佛乘而于未来世成为天人师佛。

  已经奉行『初参一 步』的大乘佛弟子,还是每年每日,时时刻刻应观看本性智慧行为能力运作无为法、有为法、世间法、生灭法的方法,习惯念念奉行般若波罗蜜福慧菩提愿行。」。「然后呢?」。

  「恭述佛经的部份经文而解说被称为俗俚词句的册文佛法。」。

  「无所得恭述恭钞大正版大藏经杂阿含经一一七二经的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

  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内六贼,恐怖驰走,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人复语言:士夫!是空聚落,当有群贼来,必奄害汝。

  尔时,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贼、内六恶贼、空村群贼,而复驰走。忽尔道路临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见此岸有诸怖畏,而见彼岸安隐、快乐,清凉、无畏。无桥船可渡得至彼岸。

  作是思惟:我取诸草木,缚束成栰,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于岸傍,缚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横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内恶贼,复得脱于空村群贼,度于浚流,离于此岸种种怖畏,得至彼岸安隐快乐。

  我说此譬,当解其义。比丘!箧者,譬此身,色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秽食长养,沐浴.衣服,无常、变坏、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阴。六内贼者,譬六爱喜。空村者,譬六内入。

  善男子!观察眼入处,是无常、变坏。执持眼者,亦是无常虚伪之法;耳、鼻、舌、身、意入处,亦复如是。空村群贼者,譬外六入处。眼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盘。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进勇猛。到彼岸婆罗门住处者,譬如来、应、等正觉。

  如是。比丘!大师慈悲,安慰弟子,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当作其所作。于空闲树下,房舍清净,敷草为座,露地、冢间,远离边坐,精勤禅思,慎莫放逸,令后悔恨,此则是我教授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时候,旁听女说:

  「经文中,佛以俗俚字句,例如毒蛇、箧、日、士夫、摩拭、洗浴、恩亲养食、恼、近死、驰走、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内六贼、空舍、群贼、大河、地、水、火、风、身、秽食…等作为譬喻无明、三毒、三爱、三有、四流、六爱喜、苦恼等之危害,而启人避免造恶害人害己,更启发众生于佛法八正道精进而渡十二因缘河,才能到达如来无余涅盘彼岸安隐快乐。

  读了「五步六册传承本」和「五部六册太空传承考试本」,可以发现是先恭钞佛经的部份经文,然后写册文诗曰而作启发,让识字者读给不识字者听,启发众生世世念念走向安隐快乐;或是写了诗文或册文先作启发众生知苦和观察本性的运作,然后再恭钞佛经律论的部份经文或佛论而让懂字的众生知佛法,让懂字的众生能念经文及册文或诗曰给不认识字的人听,而启发众生世世念念都不做恶,并且能善行,最好能像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大师从不识字而悟菩提心性弘扬佛法,或是像维摩诘在家菩萨、龎蕴在家菩萨、傅翕在家菩萨弘扬佛法。」。

  「将册文诗曰等与佛经律论而作比照,五步六册的册文诗曰等都与佛法相应而与佛经律论合。至于五部六册考试本,若与佛经律论作比照,五部六册考试本充满了填充题、选择题、是非题、删字句题、问答题、字句重编题。只要读者作了答案,就可判定是文殊师利在家菩萨程度,是初地菩萨程度,或是辟支佛或声闻罗汉程度。当然了,土皇帝养的宠物也会立刻被认出来,因为宠物只会毁佛戒律而又谤佛,并且只会栽赃和恶口妄语,而没有能力奉佛经律论的依经依律依法推五步六册或五部六册之虚实及究其本末。」。

  「正统佛弟子是奉行佛法经律论、并且依经依律依法对别人的文章推其虚实和究其本末。

  那些破戒比丘都不是佛弟子,当然敢诽谤。」。

 

十一、如如说

  这时候,儒生说:

  「某些册文或诗曰被骂的特别严重,又怎么说?例如:

  叹人身不长远 心中烦恼 父母亡一去了 撇下单身。

  幼年间无父母 成人长大 无倚靠受苦恼 多受恓惶。

  痴心肠想父母 长住在世 忽然间父母亡 痛苦伤情。

  亏天佛保佑我 成人长大 食长斋怕生死 要办前程。

  想父母不见了 烦烦恼恼 想生死轮苦 叹杀人心。

  忽然间亡故了 生身父母 又不知我死后 何处托生。」。

  道士笑着说:

  「看上去,很像述说你幼年的生活情况,是吗?」。

  看到他们的好奇,旁听者神气的说:

  「处处都是好题材,根本没必要以自己幼年生活作题材写文章。这是罗因清信士知每人都会遭遇父母亡故的事,所以以之作题材而弘扬佛法。」。

  罗因清信士说:

  「正确。」。

  斋友于是说:

  「先让小牌说。」。

  「这是临济三关启发众生现在如何不做苦厄业和能够实行善行,此世之未来岁月如何不做苦厄业和向善,未来世世如何不做苦厄业和能善行善逝。」。

  「无所得无所得无所得恭钞骂意经的部份经文──

  恶有父母,痴为恶父,爱为恶母。

  善亦有父母,三十七品经为善父,六波罗蜜为善母;复有父母,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案法行,是为父母行。」。

  儒士说:

  「由于你的佛法讲说,再想佛经,就比较容易理解。同一段册文,你如何以多种乘的理念作讲说?」。

  斋友说:

  「叹人身,这四个十字颂是头一个阶段。痴.心肠,这四个十字颂是第二。想父母,这四个十字颂是第三个阶段。」。

  「1.『叹人身不长远心中烦恼』是题目,人现在若不知奉行三十七品经善父及六波罗蜜善母称为父母亡,若误用痴恶父及爱恶母一念去做恶称为一去了,撇下单身遭受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行苦…等。

  2.所以众生若能舍弃痴爱称为父母亡,以本性奉行明父及六波罗蜜善母是名一去了,就能菩提心性清净而超越三有四流苦海是为撇下单身。」。

  「1.前一念称为『前』,次续的智慧言行称为幼年间,人若次续之意念言行不奉行明父及六波罗蜜母称为无父母;后念即使成人长大也是无倚靠,若遭遇诸受苦恼时(受苦恼),也是心中多受悲伤、惊慌、烦恼称为多受恓惶。

  2.人若前念奉行明父和六波罗蜜母,次续的意念言行也奉行三十七品经父和六波罗蜜母称为幼年间,可以以清净心性奉行三十七品经和六波罗蜜母称为无父母,可以成为奉行唯一佛乘的人称为成人,更可以发菩提心而成就三十二相善业称为长大;这种以菩提清净心性奉行佛经律论及戒定慧与菩提愿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名无倚靠,生活中即使遭遇种种受或苦恼,或是多受悲伤惊慌烦恼而自心也是心性本净。」。

  听到这里,旁听女问说: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的部份经文,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 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儒生说:

  「五步六册传承本或五部六册考试本,是先恭钞佛经律论的部份经文或佛论,再写册文或诗颂;或是先写册文或诗颂,然后再恭钞佛经律论的部份经文或佛论,是不是启发识字者或不识字者都能于烦恼生活中而超越烦恼痛苦,卑湿污泥中而生莲华,众生于烦恼中而为如来种,于烦恼大海中而得一切智宝?」。

  罗因优婆塞善好僧回答:「是。」。

  道士说:

  「痴心肠,这四个十字颂,又是怎么说?」。

  净信善好僧回答:

  「那是佛法生活化的佛法册文」。

  「1.『痴心肠 想父母 长住在世』是题目,人对于此世之未来生活,若以沉迷世法之痴心肠而想明父及六波罗蜜母称为想父母,也想此世念念奉行称为长住在世,这种以痴心肠的心念言行不能见如来。无所得恭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份经文──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人对于现在及未来生活,发现痴为恶父的时候,此时就没有奉行三十七品经善父及六波罗蜜善母称为父母亡,就会遭遇五阴炽盛苦、苦苦、刀兵苦…等称为痛苦伤情。以后,幸亏发现自己具足本性天性及可信佛和信行佛法佛性称为亏天佛,幸亏自性天性佛性趣行佛法保佑我的意念言行向善称为亏天佛保佑我,才能继续走向成为天人师(成人)具足三十二相善业(长大)。不实行金刚般若波罗蜜.只吃素食的人不能成佛,牛马羊都吃素而未来还可能在三界六道受苦,所以众生发菩提心  实行六波罗蜜,要办前程而永远超越三有四流生死大海。」。

  「想父母,不见了,烦烦恼恼。这是因为世世念念都会运用想,也是世世念念都会遭遇生苦、病之苦、老之苦、五阴炽盛苦、爱别离苦、死之苦…等。如何解决诸苦的困扰而不沉沦于六道三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若以世间人的想法看想父母的四个十字颂,只是担心关于未来世世轮苦及担心托生于六道三涂之苦。

  若以明父和六波罗蜜善母的方式而言,册文含义就很广大了。」。

  「无想是无为法,不见或不知是如来法,了是透彻了解、完全解决、完全结束。想是世间法。」。

  「虽然最初以有为法的想而思惟明父及六波罗蜜善母称为想父母。却发现本性能不见而能透彻了解无为法、有为法、世间法、生灭的运作,并且能完全解决烦恼诸苦及意念言行的每一次都是完全圆满结束称为不见了。遭遇世间种种烦恼时而正是成就一切智宝的时候。

  虽然想的运用是变异生死称为想生死,它属于心理方面的一种轮苦。若错用心、就是已杀了自心运用本性成为天人师佛心的生活而称为叹杀人心。

  若是心转意的奉行三十七品经善父及六波罗蜜善母,当时就是那些痴恶父及爱恶母都亡故了称为亡故了生身父母。若世世都奉行如来法这种『不知』称为『又不知』,就是每一世我死后的何处托生方法。」。

  道士听了说:

  「啊!同一个名词,可以作为句首,也可以作为句尾,境地都不同。那些宠臣或宠物骂你写俗俚句及学问低,他们的骂话简直是形容他们自己的最恰当话。

  罗因和尚!若你的戒定慧三学及学问不够好,那些谤骂你的人岂不是骂自己类似于尚未读书识字的文盲。

  罗因微笑而礼貌的回答:

  「那是因为信佛,信行佛法经律论及戒定慧,所以恭行长阿含经、游行经中的佛语,依佛经律论佛法而写。」。

 

十二、定

  斋友接着说:

  「前已说了眼看的,现在要谈的是耳听的。别人说话,自己听到了,称为耳听的。」。

  「又参一步想,我这点灵魂,不知?何处住。所无量;劫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四生六道受苦,转到如,今;今。得人生百年光景,如梦如幻。死后又不知何处受苦去了。为人在世大梦一场,今朝不保来朝,要寻出身之路,惧怕生死轮之苦,不肯放。参,再参一步。」。

  「又参一步想。大部份的人看到或听到这句话,会以为是往下一个步骤想。

  五步六册与五部六册都同时具有的册文或诗曰等,几乎都包含同时启发众生知苦而不做任何恶,以及向善而成就诸善业,并且要让百分之八十的不识字者能避苦和善行,所以要用很多心思和想法,例如可以将苦及其危害写出文章,再写出唯一佛乘的词句,还可写出大乘文章的词句,以及写出辟支声闻乘文章的词句,然后写出人天乘的文章词句,将这五种文章作总和,留下共同的词句,以唯一佛乘的词句作大乘启发运作,便成为五步六册的册文或诗曰等。

  至于五部六册考试本,因为是考试本,当然也放了一些机关,看一看答者是那一种程度。」。

  儒士听了之后,问: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写?」。

  「无所得恭述恭读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的部份经文──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弟子实行佛法,未来世能成为天人师佛,所以于此世就学佛以一音演说法,希望众生随类各得解。」。

  斋友又说:

  「前已讲说『初参一 步』佛法。至于『又参一步想』的佛法,又提醒您以『初参一 步』运用想称为『又参一步想』。」。

  「我这点灵魂呢?」。

  斋友说:

  「古代的佛经都没有标点符号,读佛经是必须很小心的读,很仔细的读,一字一字的读,经文的十个字而可能包含五句话和诸乘佛法。五步六册的册文,也是尽量以佛经方式而写。(佛经律论,大约于公元一九五○年,被学者放了标点符号而造成顿教大乘法次法向大量减少,极为可惜。为了避免流失大法,五步六册或五部六册内恭钞佛经律论的部份经文或册文诗曰等而故意放标点符号于佛经经文或册文的右边,以便启发佛弟子于顿教大乘佛法及修行次第或诸乘方面精进。)」。

  「一般人看了册文,会认为是再进一步的想,我这个灵魂,不知何处住所?无量劫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四生六道受苦,…。」。

  旁听者好奇的问:

  「是不是只想到一小部份?是不是还有更深的禅意?」。

  「又再奉行『初参一 步』的运用想,真我意念言行一次般若波罗蜜就是已奉行灵及魂归心性本净,以后能『不知』,就知何处住而能心不在内和不在外和不在中间,所知及所用都是大乘无止尽的自觉觉他及自利利他。即使遭遇时光或五阴等等劫掠、意念的变异生死或肉体的分段生死而随业受报的在地狱或当畜生四生六道受苦,也要记得『初参一 步』及『再参一 步』,又参一
 步,就能不做任何恶,并且能消罪业,又能奉行佛法善逝称为转到如……。」。

  旁听者说:

  「深!很深!」。

  斋友说:

  「菩提菩提!菩提精进。不放逸,不放逸不放逸,才能离苦而安乐。」。

  斋友又说:

  「无所得恭述杂阿含经(大正版大藏经杂阿含经九二六经)的部份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尔时,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 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举、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听说法之后,旁听者说:

  「那些破戒比丘拒穿露出右边肉肩的佛制袈裟(斑驳醭染纳衣)而被佛呵责不是佛弟子,因为他们贪欲的穿世间俗衣裳而成为魔比丘。毁灭具足戒的破戒比丘拒托乞食,以贪欲在寺内自行煮食物,都成为谤毁佛法戒律的魔比丘。」。

  「实行贪的破戒比丘自害害人入地狱.饿鬼.畜生。」。

  此时,道士问:

  「再来呢?」。

  「鼻部包含鼻、鼻孔、鼻腔、肺、呼吸道……等,所以可以呼吸、闻出香味或臭味。呼气与吸气是与生俱来的运作及不可控制的。鼻遇到臭味,人可以暂时停止呼吸和走出臭味范围而此行为是可控制的。众生若闻到食物美味而以痴恶父及爱欲母,做了偷盗恶业,因果报应就入了马或猪等动物胎,以猪马动物身工作还债,更惨的是被宰杀而割肉还债,称为牛马猪羊飞禽走兽都有父母所生。

  在外客人若奉行三十七品经善父及六波罗蜜善母称为也有还家之日。

  若遇到六尘争论而自心一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以无为法领导阴界入及有为法、世间法等奉行菩提愿行.而心性本净是名无有家乡。

  能奉行无生法忍、般若波罗蜜,才能回家乡。

  人若用痴欲恶父及爱欲恶母,此时虽知自己能行般若波罗蜜而因为未奉行般若波罗蜜,所以未能回家乡而在外流浪,饱受六道三涂苦厄。」。

  「孙甫宅是人名吗?或是无明之孙代表执着世间法;也可能是明父?」

  听到旁听者的发问,斋友说:

  「孙是姓,子的子称为孙。甫是尊敬,若尊重至圣先师孔子(字仲尼)而尊称为尼甫。」。

  儒士笑着说:「罗因清信士!孙甫宅的机关很多。」。

  「众生心性本净及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众生若以痴为恶父及以爱为恶母,称为孙甫宅有一明师,因此不能明心见性;若以痴爱心理念佛经或持佛名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那些以痴爱心理求佛法者,都是行邪道而不能见到自性如来。」。

  「无所得恭钞恭述七知经的部份经文──侧耳听有两辈、一人闻法受持,一人闻法不受持。闻法受持者可称誉;不受持者无称誉。受持有两辈:一人闻而思义、一人闻不思义,闻而思义者可称誉、闻而不思义者无称誉;闻法思义有两辈.一人如经义解 受法如法立,一人不如经义解 不受法不如法立;如经义解者可称誉、不如经义解者无称誉。如经义解有两辈,一人但自安己.不安他人.不多安人.不哀世间.不利天下,一人自能安己 亦安他人,多安天下,愍伤世间,利宁天人。

  诸比丘当别知!其自安己,能安他人.多安天下    愍伤世间。利宁天下者.是人为最上最长最尊极尊」。

  「众生若鼻闻香或臭.当观无常.当观自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儒士听了说:

  「罗因清信士!你于字、词句、思惟方面都极精深,因此能妙用字句弘扬佛法而写佛法文章。」。

  斋友接着说:

  「众生若鼻闻香或臭,耳闻佛法经文,眼恭读佛经律论。但众生还以痴爱八邪道方式持佛号或想见清净心性,此错误心理不能见到自性阿弥陀佛,所以罗因在家菩萨写五步六册册文或诗曰告诉他们:

  念弥陀 无昼夜 八年光景 朝不眠 夜不睡 猛进功程

  使尽力 叫一声 无生父母 恐怕我 弥陀佛 不得听闻 」。

  然后又说:

  「无所得恭述大方广宝箧经卷中的部份经文──

  我、我所力   是为魔力;大慈悲力 是菩萨力。贪、瞋痴力,是为魔力。三解脱力是菩萨力;生死之力 是为魔力;无生无灭,无有诸行.无生忍力 是菩萨力。」。

  「所以啊!恐怕我,除了代表担心自己,还提醒众生要恐怕我及我所等魔力之危害。」。

  「说了避苦厄业,再来就是奉行菩萨力,所以接下的册文是启发众生奉行诸善而安乐。」。

 

十三、佛语

  旁听优婆塞想了想,问说:

  「册文中,阿弥陀佛、弥陀佛、弥陀、四字佛、六字佛,是相同吗?」。

  罗因在家菩萨回答:不同运用。

  斋友说:

  「阿弥陀佛是佛号.佛果、菩提、圆觉。名为四字佛。

  南无阿弥陀佛是名六字佛。

  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弥陀佛。阿是梵音的音译,中文义译是无。不会实行「阿」代表尚不会以自心菩提本净持佛号的方式,或代表尚不会无为法又想念佛的方式。

  弥陀是印度话,代表世间有限的世智寿命。」。

  清信士说:

  「你已经将舌、身、意、修行次第、果位、广度众生…等,都清楚的讲说了。」。

  儒士接着说:

  「那些官养的破戒比丘骂你说四字佛、六字佛、阿弥陀佛、弥陀佛…‥。原来是破戒比丘自己破戒又放逸,修行及学识不足,又喜诽谤、道听涂说。」。

  斋友微笑的说:

  「释迦牟尼佛证无上正等正觉及无余涅盘之后,天界的大梵天王在家菩萨、帝释天帝在家菩萨请佛说法,佛说华严经的前半部。然后,佛走到鹿野苑想度憍陈如等五比丘,憍陈如等五比丘看到释迦牟尼佛时,不肯礼敬和不理会释迦牟尼佛;佛叫他们,五比丘还以瞧不起的心理叫释迦牟尼佛的俗家小名。五比丘后来悔改了而成为佛弟子。

  恭读妙法莲华经,佛将说妙法莲华经之前,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及优婆塞优婆夷不愿听而离开,当这五千人离开后,佛才说妙法莲华经。

  可知,任何时代,都有求慢、无慧比丘比丘尼不肯依经依戒律依法听佛教导而谤佛,也有求欲比丘比丘尼毁佛法戒律,而还有恶优婆塞跟着毁佛法。

  时代再怎么不同,毁佛戒的破戒比丘都不是佛弟子,破戒者所造之苦厄业而于未来都会面临。」。

  「无所得恭述大般涅盘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的部份经文──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

  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

  无惭愧者,不名为人 名为畜生。

  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

  斋友又说:

  「无所得恭述维摩诘所说经问疾品第五的部份经文──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 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罗因在家菩萨──祈经第一

回首页 回在家菩萨传首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打印本页

佛教临济宗龙华派斋教斋门新约龙华佛教圣国山保安堂步他佛月刊